2015年即将过去,原计划于今年底前完成的“营改增”税制改革显然要被延迟了。
始于2012年1月的“营改增”重大税制改革推行至今已有4年,先是在部分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中试点,然后于2014年扩围至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剩下的生活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四个行业原计划于2015年的8月实现行业全覆盖。但时至今日,“营改增”的收官之战并未按期打响,这就意味着随后的增值税税率调整、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配体制、增值税立法等配套改革都会被顺延。被赋予中国“结构性减税”重头戏的“营改增”改革初期十分顺利,后期却进展缓慢,背后原因何在?
首先,估计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超预期。“营改增”之所以被市场寄予厚望,就在于其能打通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促进社会分工,同时实现全行业的整体性减税效应。据测算,现在已有“营改增”试点企业一年减税规模大概在2000亿,剩下的四个行业如果都纳入“营改增”范围,减税规模一年还会增加2500亿左右。
但是,今年的财政收入增速,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的超预期下滑显然动摇了政府的减税决心。财政部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7%,比去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2%,比去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营业税都是地方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所有收入仍暂时归地方,也就是说,如果将剩下的四个行业都改征增值税,那么多出来的2500亿减税都得由地方来承担。在经济增速破七、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需继续、地方还没有找到新的稳定税源的诸多因素制约下,“营改增”全覆盖给地方政府带来的额外财政压力,中央肯定不得不慎重考虑。
其次,相比已经纳入“营改增”试点的行业而言,上述四大行业具有比较特殊的复杂性。餐饮、建筑和房地产业的共性问题是难有进项抵扣。餐馆从农贸市场采购的各类蔬菜和调味品,建筑和房地产业需要的大量劳务、沙石、配件原材料都难以拿到进项增值税票。土地费用和拆迁费用是房地产开发的最大成本,政府和被拆迁的老百姓也不可能提供可供抵扣的增值税票。另外,房地产的开发周期很长,征收营业税时以房产销售为准,时间好划分税款也容易计算,而要征增值税的话,抵扣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呢?“营改增”实施之前的进项如何抵扣?这些都是待解决的难题。金融业就更复杂,银行、保险、信托、投资、证券等等,各个金融细分领域的经营模式千差万别,业务构成复杂,进项抵扣难以一一确认。而且,金融业的计算机系统十分庞大复杂,“营改增”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最后的原因有可能是基于国地税征收机关工作量平衡的考虑。“营改增”完成后,国税局的工作量会骤增,而地税局的工作量会相应减少。平衡的办法是人随业务走,把一部分人从地税局划到国税局,但这显然不是中央层面的长远打算。税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国地税系统开展合作而不是合并,因为下一步的税改将是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和消费税,这些都是地方税种。因此,从稍长远的时间看,地税局并不是没有活干。“营改增”被推迟,个税改革被加速,正好可以寻求国地税机关工作量上的平衡。
但是,不管有多大困难,笔者以为,2016年打响“营改增”收官战仍会是大概率事件。赤字率提高到3%,宏观调控大方向由刺激需求转向供给侧改革,都为“营改增”继续推进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可以做以下两个预判:第一,与以往“营改增”试点不同,“营改增”最后的收官战一定会提前几个月发布公告,因为要为企业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第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改革,以及增值税税率调整工作会在2016年提速,目的是为了配合“营改增”收官战。
(陈金保 赵晓)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