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已有多家上市银行发布2015年业绩快报。除南京银行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4.86%外,其余大多数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都已经降至个位数。更让业界担忧的是,在今年1月份,有权威媒体对外发布消息,称四大行中工行、农行、中行2015年的净利增速目标为负,建行的净利增速也仅有1%,而这些银行更是将2016年净利润增速目标定为-5%至-8%。
前些年商业银行因为“暴利”遭到各方面诟病。虽然业内人士对于“暴利”的说法并不认可,并做出了种种解说,但是“日子很好过”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银行业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垄断市场中,其最小利差被央行直接决定的最高存款利率和最低贷款利率锁定,并以低成本吸储高收益放贷从而获得垄断利差收益,也就是说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通过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差赚取。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利差水平也在不断收窄,商业银行以往稳定的盈利模式正在遭受严重挑战。
银行信贷规模扩张逐步放缓。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发展方式就是以规模扩张为主,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99.3万亿元,这一数据与10年前相比增长超过4倍。如此大的基数保证,使得信贷规模得以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然而近些年“以经济高增长带动信贷高投放,以信贷高投放促进经济高增长”的发展思路不再适用,银行信贷规模扩张逐步放缓,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资本约束强化。资本监管一直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自2014 年在全国银行业持续发生的不良资产危机暴露了原有银行业监管体系的缺陷,约束资本数量、把控资本质量的发展思路将成为大势所趋,如此一来必将制约银行信贷规模扩张的力度和速度;第二,大量热钱外流。受到中国经济增长减速预期、人民币在境外市场出现贬值趋势、国内房地产持续调控等因素,以及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全球资金避险情绪上升的影响,热钱有持续外流迹象;第三,金融脱媒挤占社会融资份额。中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金融机构多元发展,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社会融资份额比重继续增加,这都将挤占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占比。
银行净息差高位回落。银行近些年受准备金率适度下调的影响,加之经济下行背景下信贷需求放缓,信贷供求关系缓解,此外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的整体思路都将导致净息差的明显收窄。说到净息差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就是利率市场化。我国目前存款搬家倒逼利率市场化的情况让人不禁联想到美国80年代初放开存款利率的情形。当时美国通胀高企,受“Q条款”限制,存款利率上限只有5.25-5.5%,银行存款大幅持续流入货币基金。美国随后放开了利率管制,在最初推行利率市场化的三年,银行息差下降75个基点,降幅达到19%。
不仅美国,其他发达地区的经验也显示利率市场化实行之后一般会引起净息差下降10%-20%,通常情况下,银行在保持一个基本的存贷款的利率差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通过调整存款和贷款利率上下限的方法是最为常见的。对利率的管制权限的下放,就会加大各金融机构之间对于存贷款的竞争,同时也会影响银行的收益。因此一旦我国利率放开,利息差下降将不可避免。此外,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在利润的驱使下,资金会频繁地流通于银行之间和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使得资金的波动性更加强烈,并出现储蓄分流风险。
从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及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来看,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也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所以,转型迫在眉睫。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应当如何转变呢?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参考:一、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全新的资产负债管理体制,主要是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在推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把重点放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上,把利率风险控制放在核心的位置。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高科学定价水平。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三、差异化运作,培养核心业务。银行在进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分追求业务形式上的多和全,而是应集中人力、物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业务,平均化的发展方式并不能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润,反而会分散资源。
作者:赵晓 滕启尊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