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根据央行公布信息,截止到2009年5月底,全国共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家左右,总资产规模约9万亿元,总负债规模升至5.26万亿元,平均负债率为60%。但很多地方融资平台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沦为所谓的“壳公司”。5.26万亿元的负债相当于全国GDP的15.7%、相当于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的76.8%、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61.35%。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计,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除票据外)约为7.2万亿元,其中2009年新增额为3万亿元。预计2010年和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3万亿元,如此到2011年末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10万亿元地方政府负债约占我国2009年GDP的三分之一、相当于国家外汇储备的70%。2009年末主要上市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10%,国家开发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如城商行的贷款占比相对更高。
这些地方融资平台是如何得到和消化巨额信贷的呢?其运作流程如下:
如上图所示,其实整个过程并不复杂。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先以卖地收入为担保,通过其控制下的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信贷体系进行贷款,作为过路财神的地方融资平台在得到信贷后,立即马不停蹄的将资金分发给当地城建项目公司——需要提醒的是作为名义贷款主体的地方融资平台并不是都有还款能力!城建公司在得到资金后,立即开足马力进行城市建设项目,如此地方政府的政绩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美化。
2009年,随着中央政府“保八”一声令下,地方融资平台对于资金的需求与银行信贷投放的冲动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其疯狂程度犹如一对饥渴男女,整个银行系统投放的信贷资金的40%都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然而他们生下的很可能是一对双胞怪胎,一曰“烂尾工程”,一曰 “不良贷款”。外人多以为地方卖地收入是主要的,但据财政部相关数据,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为14239亿元,其实,这与2009年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的3万亿元相比,连一半都不到!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中,地方融资平台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讨论过程折射出相关各方的不同态度。地方融资平台究竟何去何从?可以说将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被抢劫的购房民众
 
几乎在每一次的社会经济动荡中,首先受伤以及最受伤的都是普通民众。在地方融资平台问题中,一个问题点是地方政府或显性或隐性的以土地财政为担保向银行信贷,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一女多嫁”,即同一块土地为数次贷款同时提供担保的诡异现象。同时,这也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保持土地的高价位运行,从这个角度,我们完全可以说,地方融资平台实际上“绑架”了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又“绑架”了高房价、高房价最终掏空了购房者的钱包。
经济学中有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叫“挤出效应”,指的是政府投资增加会挤占民间投资。同样的道理,民众的在购房上的过度消费会挤占民众其他方面的消费。这与国家试图用扩大消费来促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的理念完全不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地方政府在融资平台的压力下,通过高地价引发的高房价洗劫了民众,令民众想消费却消费无力!
 
大亮红灯的央行和银监会
 
如果将地方融资平台问题都归结于地方有欠公平,事实上,地方融资平台问题的始作俑者其实也包括央行和银监会。如果没有央行和银监会的认可,银行在一开始决不敢给地方融资平台开信贷的口子。而2009年3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文《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优先保证手续齐全、符合项目开工和建设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所需配套信贷资金及时落实到位”、“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如此规定则很显然地为地方融资平台升级成更高的“悬河”烧了一把大火。
随着信贷额度的不断增加,央行也意识到在2009年信贷疯狂膨胀环境下的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正越来越大。虽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仍需要向经济注入必要的资金血液,但有一点央行不可忘却,那就是央行同时负有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的责任。也许正是基于上面的原因,央行和银监会把地方融资平台作为2010年的整肃的三大金融风险之首。央行行长周小川警告:“以土地为抵押的贷款,凡是涉及到土地的价值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在土地价值的上升阶段,有可能会出现高估,而未来当土地的价值下降的话,就可能使得对贷款的判断出现偏差。”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更是直言,国务院担心地方融资平台可能成为国家的一个大包袱。如果把话说得更加直截了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计,假如中国房价大跌,则地方融资平台实际上很有可能成为引爆中国泡沫经济崩溃的定时炸弹,因此绝对不可不防。
由此也可想而知,随着央行对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对新一轮的不良贷款的地方债务危机爆发的担心,接下来,针对性的信贷紧缩政策还将接踵而至。央行和银监会都一定会向地方融资平台大亮红灯!
 
如坐针毡的地方政府与如鲠在喉的发改委
 
随着央行和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政策收紧,再加上社会各界对于高地价的谴责不断,地方政府的钱包必然会变瘪。所以,收紧地方融资平台的举措相伴随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且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陆续推出,这种矛盾将越来越深。
目前,2010年中央经济目标已经从单一的“保增长”逐渐向“促转型”偏移,但地方对于“促转型”根本不感冒,这也应了一句古话“请神容易送神难”!中央欲断掉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这个财路,怎能不让它们如坐针毡?
同时在2009年“保八”目标下上马的大量未完工的工程很可能成为“烂尾工程”。银行给地方政府断奶后,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链很可能断裂。有这种担心的不只是地方政府,发改委同样感觉“如鲠在喉”。发改委作为大型项目的审批部门,如果大量已上马未完工的项目成为“烂尾工程”,发改委当然难辞其咎!这也就不难怪,为什么前一段时间,一些发改委官员要站出来发表“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注意防止矫枉过正”等言论。
说到底,对于地方融资平台问题,发改委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其实很有些难兄难弟的味道。
 
闻到血腥味的资产管理公司
 
地方融资平台问题的凸显,似乎给了资产管理公司一个分享盛宴的机会!如果地方融资平台7.2万亿元的贷款余额有朝一日成为不良贷款的话,那真是金融大鳄们拣烂鱼的机会,或者说不良贷款的膨胀必定是资产管理公司的盛宴。人们甚至可以这样预想这样一种可能,随着银行信贷的紧缩和土地价格的不稳定,地方政府最终无力承担巨额贷款进而引发大量不良贷款,资产管理公司便会从各大银行廉价买来债权,用债权换取地方政府的土地,囤积一段时间后,待市场转好再出手获利!
 
快要休克的民营企业
 
经济学存在的一个基本原因是资源是有限的。中国的信贷资源同样有限,现在政府把如此天量的信贷资源投入地方融资平台,那民营企业应得的那一份哪里去了呢?当然是被人截断了,或者说强取豪夺走了。创造全国95%的就业就会的民企却得不到他们应得信贷资源,那它们的命运只能是走向休克乃至死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民企很受伤,国进民退已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据相关机构对中国企业的调查,当前仍有22%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而在受调查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是民营中小企业。
 
结束语
 
迪拜危机殷鉴未远!世人已在提醒中国的泡沫经济风险。信贷盛宴之后的地方融资平台剩下了什么?是天量的不良贷款,还是焦头烂额的烂尾工程?现在该是我们反思与警惕并采取措施的时候了!我国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走到成功“保八”的2009年,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最大的贸易国以及最大IPO国家。此中间,我们依靠的是什么?并不是凯恩斯式的刺激政策,依靠的是邓小平式的制度创新!2009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现在让我们回到制度创新这一正途上来吧!我们需要告别国进民退的倒行逆施,需要超越新加坡式的政府主导型住房供给模式,我们需要重新去思考我们的土地制度,重新去激活我们民企活力,重新为中国找到一片未来无忧发展的天空!
(本文合作者:李慧忠。文章尚未正式发表,转载或刊登须经作者同意)
话题:



0

推荐

赵晓

赵晓

33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世界银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