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博主前言:这是一篇能让我们对国企有更多认识的文章,也让我们打消许多幻想。2004年以来国企改革在方向上的错误,现在是到了重新思考并予以纠正的时候了。)

要想“国进”也不易
 
韩朝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
 

近一年多来,社会各界关于“国进民退”的议论很热。这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内,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国有部门扩张、挤压甚至排斥民营企业的现象。但是,如要就此断言,中国经济中已出现了全面的国进民退趋势,则还需谨慎。

根据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39个工业行业数据,在2005~2008年的四年内,国有工业、三资工业和私营工业的全部总资产中,国有工业的总资产比重从55.42%下降为50.10%,三资工业的总资产比重从30.30%变为29.76%,而私营工业的总资产比重则从14.29%上升至20.14%。如果分行业来看,则可以发现,在这39 个行业中,国有工业在36个行业中的总资产份额是下降的,三资工业在20个行业中的总资产份额是下降的,而私营工业的总资产份额在39个行业中都是上升的。

不同类型工业的资产份额之间所以会有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各自的总资产年增长率差异很大。在这四年中,国有工业的总资产年均增长17.1%,三资工业的总资产年均增长20.4%,而私营工业的总资产则年均增长35.8%。

从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所创造的利润来看,在2005~2008年的四年内,国有工业的利润总额从6519.7亿元上升为9063.6亿元,但其占三类工业全部利润总额的比重却从51.0%下降为36.4%。同期,三资工业的利润总额从2005年的4140.8亿元增长为2008年的8242.6亿元,而其占三类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基本未变,从2005年的32.4%微降为2008年的32.2%。与此相对,私营工业的利润总额从2005年的2120.7亿元猛增至2008年的8302.1亿元,而其占三类工业全部利润总额的比重更是翻了近一番,从16.6%上升至32.4%。

若分行业来看,在39个行业中,国有工业在27个行业中的利润份额是下降的。三资工业在此期间的情况与国有工业相近,其在28个行业中的利润份额是下降的。而私营工业则相反,其利润份额在所有行业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基本原因是在这一期间内不同所有制工业的年均利润增长率有很大差异。在这四年中,国有工业的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1.6%,三资工业的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5.8%,而私营工业的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则高达57.6%。

从三个工业部门的就业份额来看,情况更加清楚。在2005~2008年期间内,国有工业在37个行业中的就业份额是下降的,三资工业在18个行业中的就业份额是下降的,而私营工业则在所有行业中都扩大了自己的就业份额。总体上,在这四年中,国有工业的就业份额下降了9.5个百分点,三资工业的就业份额微增0.9个百分点,而私营工业的就业份额则提高了8.7个百分点。

即使是在一些被指认为明显存在国进民退现象的行业中,国有工业的份额仍然是下降的。如在这四年中,国有工业在钢铁行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这两个行业中的总资产比重都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煤炭行业中的国有工业总资产份额更是下降了6.7个百分点。另外,这四年中,国有工业在钢铁行业中的就业份额下降了8.8个百分点,在煤炭行业中的就业份额下降了10.4个百分点,在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中的就业份额下降了0.7个百分点。而国有工业在这几个行业中的利润份额下降更是明显。在钢铁行业的利润总额中,国有工业的份额下降了43.3个百分点;在煤炭行业的利润总额中,国有工业的份额下降了7.9个百分点;在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的利润总额中,国有工业的份额下降了2.7个百分点。

总而言之,尽管近一年多来,媒体上关于国进民退的议论很多,但从整体上来看,至少在我国的工业领域中,并不存在明显的国进民退迹象。相反,始于九十年代的国退民进趋势仍在延续,未见拐点。

从各类媒体的报道来看,被指为存在国进民退现象的代表性领域主要是钢铁、煤炭、民航等行业。而且,还有不少人士认为,导致当前出现“国进民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于08年底启动的四万亿救市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中国的金融体制。这些议论当然是有一定根据的。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的国有经济部门和某些政策部门当中,确有一些利益群体希望并力推中国经济结构的“国进民退”转变。但需注意的是,近一年多里出现的一些国企强势扩张只是局部现象,而近三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大幅度扩张是有其深层动因的,这些深层动因并不会因一些局部逆行因素的出现而消失。

简单讲,导致中国经济不断民营化的深层原因是中国社会对发展、致富和现代化的强烈追求。而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讲,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民众致富和国家现代化,一个必要条件是要在经济领域里不断地提高效率。而国有企业制度恰恰是在这一根本点上无法适应中国社会在发展上的这一基本需要。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经证明,在资源利用效率上,国家经济部门在整体上无法匹敌非国有经济部门。因而尽管中国社会传统意识形态或既得利益结构中,有着维护国有经济强势地位的内在冲动,但仍然无法阻挡中国经济在结构上的逐步民营化。

当今中国正在谋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实际上是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目标不变,中国经济中不仅不会出现全面的“国进民退”,而且还会进一步地民营化。因为,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实际上限制着中国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努力程度和范围,并使中国社会蒙受着巨额的潜在福利损失。

还以国家统计局的工业数据为例。在2005~2008年这四年中,我国三类工业合计的总资产利润率为6.86%,而国有工业的总资产利润率为5.81%,三资工业和私营工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分别为7.23%和9.33%。其中,私营工业的总资产利润率约相当于国有工业的1.6倍以上。与此同时,国有工业累计占用的总资产额为599782.21亿元、三资工业累计占用的总资产额为349929.19亿元,私营工业累计占用的总资产额为200024.51亿元。其中,国有工业累计占用的总资产是三资工业的1.7倍,私营工业的3倍。但同时,这四年中,三类工业累计创造的利润总额分别为国有工业34863.92亿元、三资工业25294.86亿元、私营工业18667.56亿元。其中,国有工业的累计利润总额是三资工业的1.4倍,私营工业的1.9倍。国有工业资产总额对私营工业总资产额的倍数显著高于其对私营工业的利润倍数,这说明我国工业领域中占半数以上的工业资源长期处于低效率的运用状态之中。面对这样的资源利用效率差距,任何人都会自然地推断,如果能改变这种状况,使国有工业的总资产利润率也达到私营工业的水平,则我国工业在这四年中所创造的全部利润总额将大幅度上升。

在计算上,可以用国有工业四年累计占用的总资产额乘以私营工业这四年的总资产利润率),由此得出的国有工业四年利润总额将变成55975.49亿元,它超过其实际利润总额(34863.92亿元)约21111.57亿元,增幅为61%。

这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呢?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在2005~2008年期间,中国各级政府的累计财政收入总额为183061.62亿元,而21111.57亿元相当于这四年总财政收入的11.5%。也就是说,在这四年当中,由于国有工业的资产利润率低于私营工业,使得全社会所遭受的隐性收入损失超过了这四年累计财政总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上。

反过来,如果在这四年中,国有工业在总资产利润率上能够达到私营工业的水平,则获得现有的利润总额只需占用373569.9亿元总资产,比其在这四年中实际占用的总资产额(599782.21亿元)要少226212.31亿元,即可以节约37.7%的工业资源投入。这显然都不是小数。容忍这样的低效率和隐性福利损失长期存在,显然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追求经济发展、改善经济质量、增加财政收入并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必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当代中国来讲,这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政策目标,而成了一种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社会需求。甚至可以说,在当今中国,能否确保这一点的实现,已成了能否保障社会稳定和体制合法性的基本决定因素。中国社会已不可能再容忍为了非经济性理由而牺牲经济增长、效率提高和民众致富的基本诉求。任何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失速、财政减收、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政策或体制都将在中国难以通行。因此,无论中国社会中有怎样的利益群体希望扩张国有部门的权势,也无论这样的利益群体有多么强的政治影响力,中国经济都已很难再入全面国进民退的轨道。因为,那无异于政治自杀。

国有工业占用了大多数工业资源以及它相对低下的总资产利润率,对于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讲,具有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方面,它印证着中国社会为维持这种昂贵制度所承受的隐性福利损失之巨大;另一方面,它也预示着中国社会在通过体制改革扩大国富之源、提高民众福利方面的潜能之深厚。

面对这样的双重属性现象,任何务实的分析者和政策制定者都难以无动于衷。因为,获取这样的社会福利增长,无须增加资源投入,只需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这样的经济获益属于生产函数理论中的“索洛余值”范畴,不努力挖掘或获取这样的潜在国富,实在是不合情理的。

话题:



0

推荐

赵晓

赵晓

33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世界银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