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背后是年轻劳动力减少
刊于2010-02-26《东方早报》
何亚福
今年春节长假结束后,“民工荒”成为各大媒体的一个“热门词汇”,连日来,珠三角频传“民工荒”,经历了去年初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这一现象令各方瞩目。25日《羊城晚报》报道:珠三角人事经理有个QQ群,群里的200多人全部是规模企业的人事经理、招聘主管,这个QQ群内的人有一个共识——珠三角今年缺工可能达到500万人。
自从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多次出现“民工荒”,而今年尤为严重、用工缺口更大,以至于一些企业不得不放弃到手的订单。那么,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因为工资太低,生活成本太高;有人认为是因为工作环境差,社会保障不完善,没有尊严和归宿感;还有人认为民工荒是因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等等。
笔者认为,民工荒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总量供应速度的下降,特别是20-40岁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到现在将近40年时间。而现在中国外出打工的民工,主要集中在20-40岁这个年龄段。
建国后一直到1970年,除了1959-1961年的非正常时期以外,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均在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6.0,加上建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大大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正是这一时期出生的大量人口,给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带来了“人口红利”,为近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立下汗马功劳。
中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后,生育水平开始快速下降。197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高达5.8,到1980年,总和生育率降至2.24,接近世代更替水平。人口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果仅仅是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还可以说是由于沿海地区的民工待遇不高,导致民工“用脚投票”。但今年的民工荒不但发生在几乎所有的沿海地区,而且蔓延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性现象。这就不能不考虑民工荒的人口学因素了。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7.92%,2008年上升到45.68%。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意味着农民工的源泉规模不断萎缩,导致农民工的供给能力随之下降。
与民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现象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其实这两种现象是有关系的: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降低了进大学的门槛,使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去读大学,从而减少了大量的年轻民工。而大学生毕业之后,很多人不愿意去当蓝领工人,现在中国又尚未完成产业升级,这样就导致中国一方面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
民工荒的应对方法,一方面是要加快技术和产业升级,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也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也要使生育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从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中国年轻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例如,0-14岁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33.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降到27.8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降到22.8%,2008年进一步降到19.0%,下降速度相当快。而且,“80后”一代的年轻人普遍生育意愿很低,有些年轻夫妇甚至把生育孩子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患上了“孩奴恐惧症”。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一旦完成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实质性转变,即使鼓励生育,也很难促使生育率的回升。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不断老化,人口红利逐渐枯竭,以及“民工荒”从周期性的、政策性的“荒”,转变为趋势性的、总量的“荒”,过去那种靠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必将难以为继。这些情况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人口政策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