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高利润、高回报、高收益,以一手掠夺农民一手掠夺市民而肥,这是目前中国房地产业最具诱惑的地方。而房地产也从消费品越来越多成为投资品。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房地产市场,只是为了追逐价格不断上涨的暴利而已!在金灿灿的诱惑面前,就连号称只从事关系国计民生行业,要在国民经济中作为主导的国企、央企,不论是否从事过房地产业,近来都纷纷涉足房地产业。垄断央企抢地块、哄抬地价,置党和政府三令五申于罔闻,令土地市场完全失控,可以说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国企倘若不从肮脏的楼市分肥中走开,土地市场失控局面势必愈演愈烈,而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将遭受重创。

北京“地王”两度刷新,央企“荣摘桂冠”
 

今年“两会”完全是“房地产声讨会”。各界代表无一不声讨高房价、高地价,同时也对“地王”频频出现感到担忧和愤懑。然而,就在两会刚刚结束后的第一天,3月15日,北京“地王”排名记录就被两度刷新,央企毫无顾忌地顶风举起竞价牌,在两会抑止高房价余音未了之中明目张胆地接连创出新的“地王”。

当日,北京一日成交6块土地,总金额达143.5亿。远洋旗下的北京远豪置业率先以40.8亿元拍得朝阳区崔各庄乡大望京村1号地;随后,北京中信新城又巧妙地通过64轮角逐,以52.4亿元拿到大兴亦庄地块,至此,两家企业先后刷新本市土地成交纪录,成为新的“单价地王”和“总价地王”。这样的局面未维持多久,仅6小时之后,中国兵器旗下的北京世博宏业又在当日下午以17.6亿元拿下海淀区东升乡蓟门桥地块,夺走“单价地王”的称号,该地块的实际楼面价格已超过30000元/平方米。以上举动理所当然地又导致拍出地块周边的二手房价急速飙升。

值得注意的是,高价拍得这三块土地的地王均属“央企制造”。不仅如此,参与此次土地拍卖的竞标者如中国烟草和中建二局也多为央企背景。更加令人气短的是,这些央企都并非以房地产作为主业,他们更多的是把房地产当副业,或当做“速效救心丸”来涉足房地产市场,目的则无非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手段牟取暴利来增加业绩从而达到财政目标。

在强大的中央决策和舆论压力面前一意孤行,这些央企似乎早已不在乎是否已踩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只因金色灿烂的诱惑,便全然忘记了“央企”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自去年起,央企就大规模介入房地产,134家央企,约有七成企业活跃于房地产市场之上,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只有16家而已。为什么近些年来众多央企都来频频涉足房地产市场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房地产已经逐步发展成一个暴利的行业,通过炒作地产来钱要比辛辛苦苦依靠实业快得多,容易创造财富和利润,毕竟现阶段央企的经济增加值考核指标都是通过资本积累来衡量的;二是国家相关部门对央企的监管力度不够,政策出台后执行力度太差,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惩罚措施成了央企敢于“顶风犯科”的必要因素;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微妙”的关系,近年来依靠“土地财政政策”的地方政府拿走了房地产收益的大部,而现在如果让央企来抢地,则中央可以分肥更多收益。如此,在“国进民退”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房地产蛋糕分肥的新游戏规则宣告建立。

2004年,国资委就下发《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拟将非地产主业的央企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之外。然而,直至今日,此项政策也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去年年底,国资委把房地产归为“高风险领域”,告诫16家之外的央企要慎入楼市,然而这样的警告根本也完全无济于事。今年一月,国资委领导又强调央企应该“突出主业,分离辅业”,可今时今日创出“地王”的央企,又有哪个是主业房地产的呢?由此可见,国资委的监管力度实在一般,只凭借些警告、建议,岂能令“吃资金吃饱了撑的”央企放弃巨大利益呢?从经济学原理可知,没有令人畏惧的惩罚措施,就意味着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所需支付的成本趋于零,以营利为最终目标的企业由此必然选择逆政策、逆民意而行事。央企“不务正业”进军房地产市场,造地王、抬地价就是如此!另外,用来考核央企经营状况的指标也需完善,不可只凭资本积累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的指标更应该倾向于企业的经营结构、与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贴合度以及为社会创造出来的福利大小等。

地王频出,地方政府同样难辞其咎。在巨大的土地红利面前,地方政府难免助推地价和房价的冲动,这也是近年来中央政策会在地方上走形的重要原因。因此,宏观调控不仅要针对国企、央企,也要针对地方政府。这次央企抢地王的做法,无疑会对刚刚宣布的保障性住房目标产生负面影响。通过此次事件,中央政府实在应该考虑变革土地招、拍、挂制度,从保障房改革试水更深层次的土地市场化改革,尽快改变令人尴尬的现状。

京沪高铁20亿贷款“挪用”事件
 

据一份名为《审计移送处理书》的文件披露,上海江桥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京沪高铁名义获取银行贷款20亿元,其中13.2亿元用在了土地开发等无关项目上。这件事被国家审计署定义为“挪用征地拆迁资金”的20亿元巨款违规事件,已被层层上报。上海市已对此20亿元的相关报告《审计移送处理书》连续批示三次,并责成市区镇三级纪委和审计办成立专题小组“调查事实”。

在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背后,其实是上海江桥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融资出现了巨大的问题。由于京沪高铁的建设时间又从5年压缩到了3年,而正式确定京沪高铁在市区三级的包干协议未下发之前,来自申通的动拆迁资金下发总是晚于拆迁进度,需要乡镇财力垫付部分资金,但是当时江桥镇并无能力垫付。在种种融资压力之下,江桥城投的融资压力已经从2006年的8亿,迅速蹿升到目前的20亿元。在这个财政状况之下,抓住“京沪高铁”的名义贷款,就成为“铤而走险”缓解融资问题的“救命稻草”。

这一事件发人深省,国企打着响亮的名号,仰仗特殊地位,依靠私企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大张旗鼓地把钱从银行挪到了房地产,然后坐等土地升值。名义上是缓解融资问题,但等到融资问题解决后,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企业又怎肯抽身而退呢?不可否认的是,投资房地产已成为国企公认的解决资金问题的首要手段,抄小道,赚大钱,越来越多的国企放弃在自己主业上的研发与创新,选择投身房地产来使资产增值。可是他们难道没有看清:无论是证券还是房地产,都是高风险的产业,将大量的资金注入到资本市场,不仅会抬高资本品的价格从而不利于民生,更危险的是要随时承担泡沫破裂、市场崩溃的风险!对于央企来说,问题就更为严重,因为它们关乎着我国实体经济的脉门,可谓一着走错,满盘皆输。

另外,上海江桥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违规”使用贷款一事的背景也颇为耐人寻味。在4万亿项目加速进行的现实下,由于地方配套资金未能按时拨付,造成地方拆迁等费用存在巨大缺口。这就再次说明了地方政府理应成为宏观调控严厉监管的重点,若非如此,中央用于调控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永远无法落实到地方,一切看似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成为了空谈。

无论是“地王”囤地还是“挪用”贷款,国企插手房地产市场无疑都是对公平正义的破坏。在4万亿投资资金、商业信贷资金以及社会配套资金的共同作用下,国企手中的现金流十分充沛,吃饱了撑得难受就得找房地产消遣。与之相反,民营企业的现金流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恶化。因此,民营企业是无法与多金的国企竞争的,这就有违于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原则。而一旦在不公正的制度和政策背景下,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今后就会出现更加难以掌控的局面。国企疯狂拿地,苦的是广大望房兴叹的普通民众。正可谓“呜呼哀哉,房价高,高于上青天!”国企的种种行为,已经可以称得上上违背“两会”,下违背民意,是公然挑战公平与正义的行为,也与我国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综观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国有企业为主体来发展市场经济的,房地产更不是国有企业非要进入的行业。国企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搞好主体业务的研发与技术创新,重新确立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及人民幸福、尊严的价值观。而政府应该果断决定,让国企须从肮脏的楼市分肥中走开,甚至考虑终止国企进入楼市!

(本文合作者: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曲莹姗。文章尚未正式发表,转载或刊登须经作者同意。)

话题:



0

推荐

赵晓

赵晓

33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世界银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