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经济研究组
两会宏音未散而地王频现以及房价再涨,这不能不让人们对资产泡沫更为谨慎;股市的W形反复显示出市场与政策预期的不稳定;自年初起通胀讨论在各方的唇枪舌剑下日趋升温;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呼声愈演愈烈……政策上的不明朗让恐慌情绪弥散于市场,尤其加息始终就象“狼来了”一样令市场草木皆兵。
加息是否已经“兵临城下”?是否真的到了收紧货币政策的时候了?本文试作些探讨。
3月CPI将稳中有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近日发布报告预计,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将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现有水平上将略有下降,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涨幅预计在2%—2.5%之间,处于温和上涨区间。相比2月份2.7%的上涨,3月份的CPI预计会稳中有降。
这与2月份管理层“随着春天的到来,随着季节的好转,季节因素的影响会逐渐消失,估计3月份CPI的同比涨幅很有可能会有所回落”的预计相吻合。事实的确如此,食品价格在3月份回落,农业部价格监测数据显示,3月份农产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下降2.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3.8%。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则显示,截至3月底,食用农产品价格连续五周下降,但降幅呈现逐步收窄的态势。其中作为CPI风向标的猪肉价格,在三月份更是一路下跌,较之2月下降5.68%,环比降幅扩大3.87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猪肉月平均价格下降18.9%。
单从CPI来说,可以说较之2月份,部分通胀预期已明显被释放。农业部近日表示,预计今年5月前,生猪价格总体仍将低位徘徊。猪价走势可谓牵动人心,毕竟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力太大了,在当前通胀的敏感期,对其走势的不同判断,将会导致对通胀的不同预期。
由于目前的利率是以CPI为主要参考,因此现在以CPI为由支持加息显然依据不足。事实上,即使CPI会高出预期,管理层也未必需立刻采取激烈手段收紧货币供应。因为,在经济复苏仍然紧要的关头,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加息行为,政府理应慎之又慎。
谈加息为时尚早
作为另一个参考指数PPI,结合过去5年的数据均值,预计3月份PPI环比增长0.32%、同比增长5.9%,属于合理预期之内。这一数据最终能否符合市场预期,要看3月份的进出口数据会否大幅上升。但3月份我国出现贸易逆差已成定局,据消息人士透露有可能达80多亿美元。而预计整体经济表现,一季度经济增速的确可能达到12%,但二季度以后经济及工业增速将回落,目前几个亮点数据并不能表明经济已经过热。
目前的加息预期令市场“山雨欲来风满楼”。加息看似剑指加物价,实则为控制信贷,进而调控“通胀经济”。 “通胀经济”这一概念是笔者最近提出来的,指的就是不仅要观察CPI为代表的通胀水平,还要观察货币扩张后包括物价及资产变化在内整个综合经济表现,“通胀经济”而不仅是“通胀”更值得作为宏观调控的观察与研究对象。当前,房地产行业再度发烧,目前的通胀经济压力显然不是体现在CPI上,而主要体现在严重的固定资产泡沫上。为此,紧缩信贷特别是定向打靶,即针对于房地产进行专门的调控可能比加息更加重要。据透露,信贷方面已传来“软着陆”的消息。今年3月份新增贷款约为5000亿元,第一季度新增贷款2.5万亿元左右,一季度信贷投放数字基本符合调控预期。3月份是首个新增贷款放缓的月份,信贷投放日趋健康。在信贷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虽然房地产价格上涨,但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为19.6%,在信贷进一步收缩的情况下以及在定向打靶的情况下,真正上演2009年式的疯狂的可能性应该还是低的。
过多的优惠信贷目前已经得到一定控制,目的基本达成,房地产调控可以通过定向打靶来达致预期目标。加息作为影响整体经济最重要的信号就未必要释放。对于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管理层无疑需要有极其审慎的态度和高超的政策艺术。4月8日,三年央票重启,这表明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下,央行仍倾向于以温和的市场化手段而不是通过加息这样具有强烈收缩信号的政策释放来回笼资金。如此的好处,当然就是避免释放过于严厉的政策收紧信号,同时也降低市场物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
中国今年经济形势较为乐观,但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在未来依然存在。在 以“波动弱复苏”为特征的全球大环境下,稳固复苏形势,提振复苏势头同时调整经济结、防范通货膨胀仍然是最优政策目标组合,而过早加息,令政策焦点全面转向关注通胀则多少显得政策目标失衡。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