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经济依赖症
(赵晓 陈金保)
我在几年前写过一本书,叫《通胀经济来了》,说的是全球泡沫化生存将成为一种常态。今天看来,这种趋势现在愈发明显,世界经济在泡沫化中越陷越深,恐怕我们已经患上了通胀经济依赖症。
9月14日,美联储宣布将以每月400亿美元的节奏购买额外的机构按揭证券(MBS);同时将目前的低利率从2014年底延长至2015年中。而在此之前的9月6日,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重启购买欧元区成员国国债计划,而且不设限额。两只悬空多时的靴子终于接连落地,市场的热情再次被点燃。黄金、股市、大宗商品、纽约原油,几乎所有依赖流动性的资产都在加速上涨。潘多拉魔盒再次打开,全球经济即将进入新一轮通胀,这是大家的第一反应。
2008年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曾在1999年写过《萧条经济学的回归》,2008年他又补充再版。但现实是,我们看到的和他所说的完全相反。我们很少看到真正的萧条,不断看到的却是一轮又一轮的通胀和泡沫。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本来萧条在即。但是格林斯潘持续不断地降低利率,靠向市场大量释放流动性在美国引发了一个比互联网泡沫更大的房地产与金融泡沫。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了扫荡全球的经济危机。于是在2008年11月,美联储启动了具有“救市”之意的QE1,机构MBS总购买额达到1.25万亿美元。2010年8月,打着“稳定经济复苏”旗号的QE2出炉,美联储进一步购买了6000亿美元的中长期国债。时至今日,以“一切为了就业”名义的QE3更是激进,美联储每月购买MBS 400亿美元,竟然还无限额无限期!更厉害的是,美国的利率降无可降了,国债也卖不动了,经常干脆就直接印美元来刺激经济。
实际上,从2009年甚至更早时候开始的世界经济复苏历程,不仅美国的套路是这样,世界各国也都差不多,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被迫如此。2002年1月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是15.7万亿人民币,2012年7月是91.9万亿人民币,增长了近6倍,而同期GDP增长不到4倍。降息、降准、央行购买国债、给金融企业或国有企业注资、出台巨量投资计划等等,虽然各国经济刺激计划采用的具体手段稍有差异,但基本逻辑都是政府出面制造需求加上央行货币放水。唯一不同的就是,由于美元霸主地位的存在,美国通胀的后果由全世界人民分担,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苦果只能自己咽下。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一直在用后一个泡沫托住前一个泡沫这种类似击鼓传花式的货币游戏维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经济学中谈增长时,讲的都是市场主体提供的增长,然而在2009和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中,政府至少贡献了一半。今天,欧洲、美国、印度、巴西、中国,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争相为经济复苏直接做贡献。对此,增长经济学竟然视而不见,这奇怪不奇怪?太奇怪了。我们看到,因为政府可以无限提供货币并且提供增长,当代经济运行其实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当年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中完全没有的。在凯恩斯当初对萧条的分析中,只有市场,市场主体会在萧条时“现金为王”,会产生通缩预期,在通缩预期的作用下,经济萧条可能会每况愈下。但是,政府作为“超级公司”的行为加进去以后,政府会不断扩张货币、提供增长、透支未来并且改变预期。这才是今天全世界的真实图景,我把这个图景叫通胀经济学的来临,或叫全球泡沫化生存。
而且,全球经济泡沫化生存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当经济处于增长的时候,大家认为一定程度的通胀是有益的。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的时候,政府就会通过刺激使得经济尽快重新回到增长之中(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而其中,印制钞票是使得经济看起来重回增长之中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办法,当然,这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通胀。于是,即使从长期来看,经济也始终处于通胀状态之中,通胀已经转化成了一种维持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
在古典经济时代,人们认可经济周期的轮回,有繁荣就有萧条。你再不喜欢萧条也没办法,萧条还是会来,该调整的还是要调整,奶酪也经常会重新分配。但现在不同了,对世界各国政府来说,民意是最强大的政府压力,而政府呢?当然就是要想办法消灭萧条。于是,我们看到萧条越来越短,而通胀带动下的繁荣越来越长。这里面的机理就是,没有人愿意承受经济衰退的痛苦,没有人喜欢萧条经济学,没有人有耐心承受经济的调整和转型。即使有泡沫,也装着没看见,或者希望这个泡沫千万别破了,反正你不能动我的奶酪。
其实,通胀就是一剂鸦片,开始的时候可以点燃市场的热情,让大家尝到甜头,但通过通胀来营造的所谓繁荣很难持续。在通胀出现的早期,市场上突然有钱了,生意也好做了,大家也高兴了。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供给跟不上,产品还是那些产品,生意还是那些生意,只是物价上去了。当市场最后还是萎缩下来的时候,就只能承受更大的痛苦。这就是大家所说的“痛并快乐着”,只是快乐一时,而痛苦可能延续许久。但是,更多的时候,大家并不乐意接受这种现实,于是又着急推出了新一轮的通胀计划。QE1、QE2、QE3,接连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失业率还是上不去,经济复苏过程却颠簸动荡,其实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通胀经济的依赖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必然后果:一是我们的财富被通胀“征税”,个人财富被国家“征税”,世界财富被美国“征税”;二是对通胀的期待与麻痹让我们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好机会。
可以说,如今“通胀”将不只是一种现象,”通胀”将作为一种长期政策成为主要世界经济体政府用来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方式。本来,中国这次有意想改变这种逻辑,决心坚定不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面对市场降准降息的期待一直也都表现的很淡定。可对美联储的QE3和欧洲央行的OMT可能给中国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之虞,央行还能淡定吗?我们有什么应对之策呢?大家可以继续观察。
(赵晓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金保 经济学博士)
(本文已发表,转载需经作者同意 kimbo_chen@126.com)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