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岳安时 赵晓)
---------------------------
央行3月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此前对M2的讨论一波未平,如今一波又起,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妖魔化”M2的看法,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从绝对量上来看中国的M2很高,破百万亿足以说明货币超发的严重性;二是从M2/GDP来说,这一比值也是在全球名列前茅。那么,M2果真如此吗?
依笔者浅见,欲弄清楚这一问题需回答以下三个疑问:第一,中国是否是全球最大的印钞机;第二,M2对于我国来说是否过高;第三,如何判断货币发行量是否合理。
对于第一个问题,此前有评论称“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桂冠”以及“去年全世界新发行26万亿人民币,中国占一半”等。笔者认为,此种说法不甚贴切,实际上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和含义是极容易混淆的。严格来讲,狭义的“印钞”应该是指央行的“货币发行”,其等于流通中现金(M0) 库存现金。“货币发行”的余额在2012年底是6万亿左右。而广义的“印钞”指的应该是M2,它既包括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包含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这一数据在2012年新增12.2万亿。如果从“货币发行”的角度讲,给中国扣上最大印钞机的帽子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果从M2的角度讲,这里又涉及到全球货币统计口径的问题,M2对中国是广义货币的统计,但对美国来说,还有M3和M4。我们知道美国发行货币主要依靠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美国金融机构较高的杠杆率可以放大流动性,而美元又是全球主导货币,对全球流动性的影响巨大。因此,此说法前者“印钞”指M2,后者“全球”又使用新发行货币来说事,两者口径不对,实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嫌。
对于第二个问题,首先从绝对量说,M2确实很高,但是在近年仍然能经常听到企业“缺钱”。这里我们首先要承认的是中国的资金使用效率确实有待提高,大量资金被“不差钱”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占用,因此才导致民企资金不足,大量民间借贷应运而生。但是从侧面来讲,也说明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旺盛。判断M2是否过高,不仅要看供应量,更应该看货币需求。虽然货币供应的绝对量很大,但一方面被实体经济旺盛的需求给消化掉了,另一方面地产市场也吸收了部分资金。伴随着M2高企的是,通胀并未出现大规模失控,其实早在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就提出了“中国超额货币之谜”。至于M2/GDP,目前已有大量解释,其中核心的应该是经济增长模式问题,这使得这一比值的国际比较意义并不大。
同时,M2中包含的基础货币属于外生货币,独立于经济,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则属于外生货币,与经济高度相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创造派生了大量货币,因此,将“货币超发”的帽子单独扣在央行头上也是不甚合适的。
第三个问题,判断货币发行量是否合理,上面已经说了还要看货币需求。如果发行的货币能够被经济增长所消化,且全社会价格水平保持稳定,则不存在货币超发的情况。由此,单纯比较货币发行量的绝对值,甚至在忽略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前提下和其他国家相比,意义并不大。
但一个现象仍值得重视,那就是当前M2相比2008年来说翻了1倍,这与2009年4万亿的投放有直接关系。尽管中国经济仍然在保持高速增长,但总体来说,M2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翻番,都是一个应该值得关注和警惕的事情。且不论还有当前债券、信托等融资的火爆,M2在货币统计的口径上已经不再“广义”,这才有了市场呼吁构建“M2 ”的建议。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货币发行量基本还算合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应该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货币发行情况未来将会更加趋于合理。
弄清了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妖魔化”M2实不可取。当前货币发行情况大体上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而“货币超发”这一说法则有些夸大。但是,同时亦不可否认的是,2009年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无疑埋下了未来通胀的隐患,也加大了今后金融风险治理的难度。
从国际经验看,M2/GDP与一国的金融脱媒程度有关,当直接融资占比开始上升时,资金将从银行体系流出,由商业银行存款派生的货币就将会减少,这将直接降低未来中国M2/GDP比值。目前,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央行看起来已经有通过收紧货币倒逼实体经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作为2013年的重要任务,目的就是要切实提高企业对资金的可得性以及金融市场的效率。不过,针对M2的这场热烈讨论有助于我们理性看待中国货币供应量高企的问题。至于这一问题为何如此受关注,不言而喻在于其对通胀的敏感性。
依笔者浅见,欲弄清楚这一问题需回答以下三个疑问:第一,中国是否是全球最大的印钞机;第二,M2对于我国来说是否过高;第三,如何判断货币发行量是否合理。
对于第一个问题,此前有评论称“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桂冠”以及“去年全世界新发行26万亿人民币,中国占一半”等。笔者认为,此种说法不甚贴切,实际上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和含义是极容易混淆的。严格来讲,狭义的“印钞”应该是指央行的“货币发行”,其等于流通中现金(M0) 库存现金。“货币发行”的余额在2012年底是6万亿左右。而广义的“印钞”指的应该是M2,它既包括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包含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这一数据在2012年新增12.2万亿。如果从“货币发行”的角度讲,给中国扣上最大印钞机的帽子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果从M2的角度讲,这里又涉及到全球货币统计口径的问题,M2对中国是广义货币的统计,但对美国来说,还有M3和M4。我们知道美国发行货币主要依靠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美国金融机构较高的杠杆率可以放大流动性,而美元又是全球主导货币,对全球流动性的影响巨大。因此,此说法前者“印钞”指M2,后者“全球”又使用新发行货币来说事,两者口径不对,实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嫌。
对于第二个问题,首先从绝对量说,M2确实很高,但是在近年仍然能经常听到企业“缺钱”。这里我们首先要承认的是中国的资金使用效率确实有待提高,大量资金被“不差钱”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占用,因此才导致民企资金不足,大量民间借贷应运而生。但是从侧面来讲,也说明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旺盛。判断M2是否过高,不仅要看供应量,更应该看货币需求。虽然货币供应的绝对量很大,但一方面被实体经济旺盛的需求给消化掉了,另一方面地产市场也吸收了部分资金。伴随着M2高企的是,通胀并未出现大规模失控,其实早在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就提出了“中国超额货币之谜”。至于M2/GDP,目前已有大量解释,其中核心的应该是经济增长模式问题,这使得这一比值的国际比较意义并不大。
同时,M2中包含的基础货币属于外生货币,独立于经济,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则属于外生货币,与经济高度相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创造派生了大量货币,因此,将“货币超发”的帽子单独扣在央行头上也是不甚合适的。
第三个问题,判断货币发行量是否合理,上面已经说了还要看货币需求。如果发行的货币能够被经济增长所消化,且全社会价格水平保持稳定,则不存在货币超发的情况。由此,单纯比较货币发行量的绝对值,甚至在忽略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前提下和其他国家相比,意义并不大。
但一个现象仍值得重视,那就是当前M2相比2008年来说翻了1倍,这与2009年4万亿的投放有直接关系。尽管中国经济仍然在保持高速增长,但总体来说,M2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翻番,都是一个应该值得关注和警惕的事情。且不论还有当前债券、信托等融资的火爆,M2在货币统计的口径上已经不再“广义”,这才有了市场呼吁构建“M2 ”的建议。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货币发行量基本还算合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应该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货币发行情况未来将会更加趋于合理。
弄清了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妖魔化”M2实不可取。当前货币发行情况大体上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而“货币超发”这一说法则有些夸大。但是,同时亦不可否认的是,2009年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无疑埋下了未来通胀的隐患,也加大了今后金融风险治理的难度。
从国际经验看,M2/GDP与一国的金融脱媒程度有关,当直接融资占比开始上升时,资金将从银行体系流出,由商业银行存款派生的货币就将会减少,这将直接降低未来中国M2/GDP比值。目前,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央行看起来已经有通过收紧货币倒逼实体经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作为2013年的重要任务,目的就是要切实提高企业对资金的可得性以及金融市场的效率。不过,针对M2的这场热烈讨论有助于我们理性看待中国货币供应量高企的问题。至于这一问题为何如此受关注,不言而喻在于其对通胀的敏感性。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