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投资刺激论”是与非
(赵晓 陈金保)
--------------------
在中国经济数据“不尽如人意”的宏观背景下,近期投资刺激论又开始冒出水面。这让笔者想起前不久的另一场争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到底要靠投资还是要靠消费?
在笔者看来,关于投资与消费的争论很重要。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此争论的结果不仅事关中国经济的趋势判断和未来发展道路的可能选择,也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回答中国要不要新一轮投资刺激这一纠结的问题。
争论的观点主要分为两派。绝大多数人(包括大量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属于消费主张派,认为中国过去的高速经济增长靠的是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而消费则严重不足,这样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必须尽快从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变到以国内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模式上来。而另一派是投资主张派,以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和北大林毅夫教授为代表,认为GDP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消费出来的,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不是一个需求问题,而是一个供给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问题。所以,要想经济增长就必须增加供给,要增加供给归根结底就要增加投资,而不是增加消费,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消费谁不会呢”!
按照投资主张派的意见,中国还需要大力投资,特别是要加大基础建设领域的投资。他们的分析逻辑有两点:一是鼓励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暂时的,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消费掉了,没有了储蓄和投资,怎么可能有长期的经济增长呢?二是中国的低消费率可能是被失真的统计数据误导了,中国的真实消费率其实不低了,持续的消费水平提升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从长期来看,只有投资上去了,消费才能上去。
对于上述观点,我是赞成的。毕竟,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或者地方政府而言,谁不喜欢投资呢?欧美国家经济那么发达,还到处吸引投资移民呢。但是,上述经济逻辑要成立有三个基本前提:一是由投资而增加的产品供给要能通过市场销售出去,并能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二是投资资金是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不能为了今天的投资而不顾明天的债务偿还,也就是说投资要可持续;三是投资要由投资人自主决定,而不能由政府“越俎代庖”,风险与收益都要自担。对于这三个前提,投资主张派其实也是认可的。林毅夫就曾表示,投资本身“无罪”,但我们要更加注重投资的质量。
在今天的中国,关于投资的上述三个基本前提是否存在呢?估计这个问题的争议会更大,所以本文不想讨论这个。本文想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在承认投资对消费的长期作用的基础上,提振消费的作用又在哪里呢?难道我们大多数人主张以消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想法都错了吗?对此,笔者的观点是,投资固然是消费的原因,但消费更是投资的灵魂。
首先,消费是投资的最终目的。就跟“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为了生活而活着”一个道理,投资也不是为了投资而投资,而是为了消费而投资,因为只有消费才能增加人的效用,才能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过去,我们节衣缩食增加储蓄加大投资,生产更多的产品并出口,目的决不是仅仅为了挣取更多的外汇储备,而是为了换回更多的国内生产不了的消费品,或者换回更多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原材料以便能生产更多的我们能消费的产品。我们不能否认过去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所做的巨大贡献,但也要看到投资的阶段性约束。过去我们是“勒紧库腰带过日子”,但现在我们日子稍微宽裕了,总不能为了明天的更多产出而总过今天的苦日子吧。否则,投资的最终意义在哪里呢?
其次,消费是投资的指南针。在物质短缺时期,只要加大投资增加供给就是好事。但在物质较为丰富的现阶段,投资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必须注意投资结构的问题,没有方向的投资就会导致产能过剩和投资效率不足。那么,哪个方向该投资,哪个方向不该投资呢?消费就是风向标和指南针。现在的中国现状是,一些领域供给大于需求,结果生产过剩,如纺织服装和钢铁;而另一些领域则是产品供不应求,结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教育和医疗。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就是,我们一直忽视消费对投资的指引作用,总是看到投资对GDP和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而没有看到投资对民众消费和民众幸福感的提升潜能。
以上两点正是主张消费主导的意义所在。那么,如何促进消费呢?如投资一样,我们也需要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第一,促进投资的产品产出的公平分配。按收入法核算,GDP划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如果投资所产生的财富更多地被政府或企业所有者所占用,或者被少数富裕人群所占有,则投资还是为了投资,而不是为了消费。因此,只有分配公平才能保证投资目的(消费)的最终实现。第二,政府要放松管制,特别是放松对服务领域的进入管制。因为市场比政府更清楚地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在哪里,而且市场更会为自己的投资精打细算。政府代替市场做投资指引,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光伏产业的今天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笔者看来,关于投资与消费的争论很重要。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此争论的结果不仅事关中国经济的趋势判断和未来发展道路的可能选择,也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回答中国要不要新一轮投资刺激这一纠结的问题。
争论的观点主要分为两派。绝大多数人(包括大量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属于消费主张派,认为中国过去的高速经济增长靠的是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而消费则严重不足,这样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必须尽快从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变到以国内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模式上来。而另一派是投资主张派,以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和北大林毅夫教授为代表,认为GDP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消费出来的,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不是一个需求问题,而是一个供给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问题。所以,要想经济增长就必须增加供给,要增加供给归根结底就要增加投资,而不是增加消费,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消费谁不会呢”!
按照投资主张派的意见,中国还需要大力投资,特别是要加大基础建设领域的投资。他们的分析逻辑有两点:一是鼓励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暂时的,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消费掉了,没有了储蓄和投资,怎么可能有长期的经济增长呢?二是中国的低消费率可能是被失真的统计数据误导了,中国的真实消费率其实不低了,持续的消费水平提升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从长期来看,只有投资上去了,消费才能上去。
对于上述观点,我是赞成的。毕竟,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或者地方政府而言,谁不喜欢投资呢?欧美国家经济那么发达,还到处吸引投资移民呢。但是,上述经济逻辑要成立有三个基本前提:一是由投资而增加的产品供给要能通过市场销售出去,并能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二是投资资金是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不能为了今天的投资而不顾明天的债务偿还,也就是说投资要可持续;三是投资要由投资人自主决定,而不能由政府“越俎代庖”,风险与收益都要自担。对于这三个前提,投资主张派其实也是认可的。林毅夫就曾表示,投资本身“无罪”,但我们要更加注重投资的质量。
在今天的中国,关于投资的上述三个基本前提是否存在呢?估计这个问题的争议会更大,所以本文不想讨论这个。本文想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在承认投资对消费的长期作用的基础上,提振消费的作用又在哪里呢?难道我们大多数人主张以消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想法都错了吗?对此,笔者的观点是,投资固然是消费的原因,但消费更是投资的灵魂。
首先,消费是投资的最终目的。就跟“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为了生活而活着”一个道理,投资也不是为了投资而投资,而是为了消费而投资,因为只有消费才能增加人的效用,才能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过去,我们节衣缩食增加储蓄加大投资,生产更多的产品并出口,目的决不是仅仅为了挣取更多的外汇储备,而是为了换回更多的国内生产不了的消费品,或者换回更多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原材料以便能生产更多的我们能消费的产品。我们不能否认过去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所做的巨大贡献,但也要看到投资的阶段性约束。过去我们是“勒紧库腰带过日子”,但现在我们日子稍微宽裕了,总不能为了明天的更多产出而总过今天的苦日子吧。否则,投资的最终意义在哪里呢?
其次,消费是投资的指南针。在物质短缺时期,只要加大投资增加供给就是好事。但在物质较为丰富的现阶段,投资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必须注意投资结构的问题,没有方向的投资就会导致产能过剩和投资效率不足。那么,哪个方向该投资,哪个方向不该投资呢?消费就是风向标和指南针。现在的中国现状是,一些领域供给大于需求,结果生产过剩,如纺织服装和钢铁;而另一些领域则是产品供不应求,结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教育和医疗。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就是,我们一直忽视消费对投资的指引作用,总是看到投资对GDP和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而没有看到投资对民众消费和民众幸福感的提升潜能。
以上两点正是主张消费主导的意义所在。那么,如何促进消费呢?如投资一样,我们也需要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第一,促进投资的产品产出的公平分配。按收入法核算,GDP划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如果投资所产生的财富更多地被政府或企业所有者所占用,或者被少数富裕人群所占有,则投资还是为了投资,而不是为了消费。因此,只有分配公平才能保证投资目的(消费)的最终实现。第二,政府要放松管制,特别是放松对服务领域的进入管制。因为市场比政府更清楚地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在哪里,而且市场更会为自己的投资精打细算。政府代替市场做投资指引,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光伏产业的今天就是很好的例证。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