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赵晓  岳安时)

-----------------------------------------------

伴随着两会的结束,中国改革的蓝图正在不断清晰化。2014年既是新一届政府的改革元年,亦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纲领落实之年。然愿景虽远,但近忧不断,2014年开局以来,多项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遭遇更大的挑战。

近期数据显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13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前两月工业增速骤降至8.6%,远低于市场预期的9.5%,且创2009年以来的新低。从行业的角度看,上游的采矿业,中游诸如钢铁、有色、电力等行业增速走低,结合2PMI中原材料库存指数和PPI走势,可以判断的是需求正在全面回落。与此同时,投资增速为17.9%,同样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9%。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去年出现快速回落,前者与近期对地方债务的把控以及各地调降GDP增速有关,地方项目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由去年全年的20.1%下降至18.3%,未来地方项目投资仍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而后者则与企业去产能压力和盈利下降密不可分。

作为体现外需情况的出口数据同样不容乐观。2月出口同比大幅下降18.1%,虽然不可否认,春节因素是导致出口数据剧烈波动的原因,因为今年春节在131日,导致外贸企业将2月出口提前至1月,从而使得1月出口规模大幅上升而2月下降。但前两个月出口增速累计下降1.6%,这一情况同样为2009年以来首次发生,从全球的角度看,前两个月的出口多少受到同期全球经济下滑的拖累,比如极寒天气对美国等国家的短暂冲击和新兴市场国家遭受的资本外流压力,未来这些负面冲击虽有可能缓解,但出口恢复的力度仍然不大。

笔者预计一季度GDP增速在7.4%左右。回顾去年情况,一二季度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以目前情况外推,如果没有刺激政策,那么今年二季度仍有可能延续这一情况,经济增速届时将有可能进一步滑落。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问题就出现了:政府接下来会出手吗?

“三期叠加”下的7.5%

政府出不出手,问题还是将回到7.5%的增速要不要保,是不是可以容忍7.5%以下的增速上来,这取决于短期增长与中长期改革之间的平衡。笔者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乃至未来中期对经济走势的判断,首先需要深刻领会的是“三期叠加”对于经济增长的含义。

这一提法来自于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经济工作重要论述的文章,“三期”是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所谓增长速度换挡期,就是我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潜在增速下行、劳动力市场越过刘易斯拐点等都说明了这一“换挡”是不可避免的。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下降了244万,为连续第二年下降, 很大程度可以说明我国的人口红利窗口已经关闭。

所谓结构调整阵痛期,就是说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调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也就是说这两项是结构调整时期的重点。“阵痛”是对经济增长短期产生的冲击,创新通常属于长期行为,与之相比,化解产能过剩则更加符合当前“阵痛”的含义。

所谓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回顾四万亿时期,大量基建项目上马,带来了地方债务暴增和产能过剩问题,目前这两项都是今年需要着力化解的重点。

理解“三期叠加”,实际上对今年经济增长的挑战和任务也就明确了——化解产能过剩、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和创新驱动。

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已经出来了,两会报告提出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与以往提出未来若干年淘汰多少产能的提法不同,今年这种细化的提法前所未有,也彰显了政府对待去产能的决心。不过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会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关门,宏观层面上,年后的PMI就业指数、用电量等数据下行,似乎显示去产能已经开始。综合来看,化解产能过剩将对今年经济增长构成不利影响。

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又是今年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首次被列入年度经济工作任务单并被着重强调说明。从去年底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看,当前的融资平台有如下几点风险:

第一,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从地方整体债务来看,2011-2013 年,债务规模保持着20%左右的增速。截至2013 6 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789.05 亿元,比2010 年底增加38679.54 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26.59%。第二,短期内偿债压力较大。从审计公布的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情况看,2013 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逾期债务11496.35 亿元,占负有偿还债务余额比重为 10.6%,这部分逾期债务均作为2013 7 月至12 月到期需偿还的债务,这就使得2013 年下半年债务偿还规模高达3.3 万亿,这其中部分债务应该已经做延期处理。而从今年债务偿还额度看,达到3.57 万亿,占比达到19.94%,考虑到利息成本则偿债压力更大。第三,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截至2012 年底,11 个省级、316 个市级、1396 个县级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34865.24亿元,占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93642.66 亿元的37.23%。随着土地财政收入的不可持续性增强、房地产价格过高等风险,土地出让收入对债务的影响将会愈发加大。

综合来看,今年融资平台面临着一定的偿债压力,尤其是城投平台项目的建设周期长、自身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较弱,使得这一压力有可能会转化使得局部地区或行业出现信用违约事件,并由此加大全局性信用收缩风险,这是需要警惕的。综合来讲,把控地方债务风险对短期经济也将产生负面效应。

从“三期叠加”入手,笔者分析的结论是,今年的一些重点工作基本对短期经济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且这一影响大概率会贯穿全年。

政府对经济回落的容忍度已经提高

从“三期叠加”的角度看,政府似乎不会轻易出手,这也符合市场已经渐渐形成的共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仍将经济增速预期定在7.5%,且李克强总理有一段解释:“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这段话说明,第一,今年保持合理的增速仍是必要的;第二,政府也考虑了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的情况,并经过了反复比较,且这一过程较为复杂;第三,7.5%的增速仍是目前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如果不及则会加大就业等领域压力;第四,“可能”一词用在此处意味着经济增长全年可能会达不到目标,原因一方面是主动以经济增长换取改革空间,另一方面则是经济领域面临“三期叠加”的巨大压力。

因此,在全年完成GDP7.5%增长有压力的情况下,仍维持GDP增速目标不变,合理的解释就是政府对待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已经有所提高。另外,在今年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还有过一段关于经济的阐述,“去年就有对中国经济下行的担心,但是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顶住压力,完成了全年经济主要预期目标。”这句话在告诉市场,不需要对中国经济抱有过于悲观的想法。

综上,我们在开篇时提到的关于政府是否出手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虽然目前经济增长情况不甚乐观,但政府尚无出手必要。笔者认为迫使政府出手的增长底线是7.2%,一旦跌破,才可能见到比较明显的托底政策出台。

改革红利将对冲经济下行

前面讨论了很多今年的负面效应,那么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呢?众所周知的是,我们此前老的刺激路径已经不能再用了,实际上,今年对冲经济下行还是需要改革红利的释放,虽然来说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这也许就是前面所说的“阵痛期”吧。

对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对经济形成正向拉动的改革政策大体有:

第一,重点领域改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政府事权财权调整,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今年的财税改革将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简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由中央政府负责更多地方支出;二是扩大“营改增”改革在服务业的试点;三是破解地方债务期限不匹配难题。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破解地方债务期限不匹配难题,根本原因在于帮助地方摆脱对土地财政的深度依赖。自分税制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财权向上集中,事权向下分解的体制。2012 年,中央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与地方政府之比是48 52,而在支出的结构上是15 85。由于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只能靠转移支付来弥补地方政府收入和支出之间产生的缺口,中央在专项转移支付中又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拿出一定的配套资金,所以导致地方财政债务加重。由此分析,破解地方债务难题亦需要同时厘清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责任。

第二,城镇化。“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可以说,这是报告中拉动内需的最大引擎,“三个1亿人”将很大程度上带动配套固定资产投资。不过问题是,以目前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投资支出将受到很大限制,这一计划对今年经济增长的拉动有限。

第三,扩大对外开放。两会报告提出,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加上自贸区的建立,中国对外开放正在加速多元化。

除此以外,保障房新开工较去年增加,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等对短期经济也将形成正向作用。

正如前所述,政府要掌握好短期增长与中长期改革之间的平衡。而2014 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必将重新加速。当下改革的共识已经形成,改革的动力得到全面加强,主要的原因是不改革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简单靠发行货币和投资拉动经济的粗放增长模式几乎已经走到尽头,经济、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可持续发展之路阻碍重重。新一轮的改革不仅能够带来新的改革红利,促进新的经济增长,还可以矫正扭曲的经济结构,并能够通过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建立起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三期叠加”下,今年的宏观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不过今年也是改革元年,成绩已有目共睹,如利率市场化、自贸区建设、全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营改增”进一步扩围等等。有理由相信,2014 年改革会在新的领域深化。未来,财税制度改革、化解产能过剩以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将是重点领域。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而言,促改革就是保增长,没有改革的深化,中国经济就不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话题:



0

推荐

赵晓

赵晓

33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世界银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