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赵晓 岳安时)

618日,李克强总理在英国智库发表演讲时称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运行实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保证它的下限不越过7.5”,部分媒体据此开始报道,认为7.5%绝对下限取代了区间,刺激政策或将显著加码。

此前,616日总理在《泰晤士报》的撰文也被媒体报道为李克强称今年中国有信心实现7.5%GDP增速目标。难道7.5%真的成为了增长的绝对下限?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转变了?笔者就此查阅了原文,发现这些媒体报道并不准确。

其一,《泰晤士报》原文为“China's economy needs to grow at a proper rate, expected to be around 7.5 per cent this year”,但媒体报道时却忽略了“around”,使“7.5%左右变成了“7.5%”;其二,不越过7.5”确是总理18日演讲中的原话,媒体普遍抓住此话不放,却忽略了总理后面还有一段讲话:我们有能力进行定向调控,而且不采取强刺激,采取精准发力、定向调控,这说明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并未改变;其三,李克强在19日同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 我们今年确定了GDP增长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CPI涨幅3.5%左右等主要目标,只要有利于支撑比较充分的就业,经济增长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物价水平的变化也要避免人民生活受到大的影响

不论上述这段讲话是否为总理对18日演讲的解释,毫无疑问的是,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是7.5%左右,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思路并未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底线的判断标准仍是就业。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总理在18日演讲讲到不越过7.5%”时,右手做出了一个向下压的手势,笔者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对讲话语言的一个补充,意在“7.5%以下也是可以的

从总理最后的表述来看,“7.5%绝对下限属于媒体误读,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的是,市场为何对一个数字如此敏感?

自去年始,市场普遍认为,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增强了政府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虽然全年增长目标仍然设定在7.5%,但却可以接受7.0-7.2%的增速。然而2014年开局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幅度超出了市场预期,政策向左还是向右,大家此前达成的共识再度出现了分歧,最近机构对全年经济预测的差异和分化也有所加大,考虑到现在已到年中,这种情况在往年鲜见。

现实情况是,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偏大。5月份以来经济出现短期反弹,发电量增速有所回升,6月汇丰PMI也创下近8个月新高,一部分原因是外需改善带动,一部分是前期微刺激政策作用显现导致的。但国内投资需求仍然偏弱,近期煤价、钢价以及水泥价格等仍然疲弱,其中钢价创出历史新低,如果再叠加今年的产能化解任务,这一块的需求恢复仍需要相当时间。此外,重要的是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仍将继续显现。6月地产销量依然萎靡,且较5月有所扩大,考虑到房地产的销售增速领先于新开工面积,意味着下半年中上游需求将仍不乐观。

7.5%的重要性本身已经不在于数字的大小,而代表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信心和接下来的政策走向。若政府强调保证7.5%的增长,则意味着微刺激势必加码,这不免令人联想到金融危机时8”的呼声,而危机的两难境地正是令市场对政策力度的纠结所在。笔者在此想说,不要低估政府保增长的决心,但政府也不会因保增长而令中国经济重走老路。

我们再回顾一下,总理在解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此后总理在多个场合解释了什么是合理的增速,即保证就业不出现大的问题,而这个增速的下限大致是7.2%。于是市场以此作为政府对经济下滑容忍度增强的证据。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从本质来讲,就业数据为经济增长数据的滞后指标,因此,如果预期到经济数据未来仍将恶化,那就意味着就业数据可能将变得更坏。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长存在惯性作用,而逆周期政策从实施到作用显现也需要一定时间。从以上两点来讲,如果等到经济增长已经滑落到7.2%的时候再出手托底经济,则可能就业会在惯性下继续恶化。从这个角度讲,在当前GDP增速已经在7.3%7.4%左右徘徊时,政府启动保增长政策已经很有必要。

但是不是政策一出就要使得经济增速明显回升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不言而喻,习主席在三期叠加论断中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这是从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核心政策的导向而言,另一方面,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客观条件决定了稳增长更多的是在对冲掉经济下行压力。

国务院近期部署的稳增长政策主要包括小微企业减税、加快铁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三项合计可能对今年GDP的贡献是0.3个百分点,但这很难对冲掉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下降对GDP的拖累,笔者预计仅地产下行对今年GDP的拖累就在0.5个百分点左右。再从地方政府看,虽然全国各地微刺激政策近期似有雨后春笋之势,如黑龙江6月宣布《黑龙江省促进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措施》,计划投资3000余亿、四川省出台《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确保二季度以后新开工投资高于去年等,但融资平台监管和影子银行治理都将成为制约资金到位的关键。

决策层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经济的现状决定了微刺激将成为稳定经济的常态化手段。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即使政策力度二季度起逐步加大,但总体也是十分温和的,强调的是精准性和定向性,而绝非全面铺开式的刺激。决策层对宏观调控的思路并未发生改变,实际上,经济增长本身是7.4%还是7.5%,其意义远小于改革的推进力度和成果。与其整日将盯在GDP的微小变动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上,须知,更应当做的是把目光放在对改革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关注上。

 

(作者赵晓系经济学家;岳安时系国开证券宏观分析师)

(本文已发表于《金融博览》,转载需经作者同意。)

话题:



0

推荐

赵晓

赵晓

33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世界银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