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可能被高估
--从税收收入看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赵晓 陈金保)
相较于GDP数据,从税收收入数据的变化来看宏观经济形势得出的结论会更接近于真实,因为税收收入以国库入库税款为准,是真金白银,地方政府不太好作假。
财政部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6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6.43万亿元,同比增长8.5%。8.5%的同比增幅是个什么概念呢?乍一看还是不错,因为它高于上半年7.4%的GDP增幅,但纵向比较一下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了。
过去的十年,中国税收收入的年平均增幅是18.8%,大部分年份增幅都超过20%,2007年的增幅更是超过30%,增速低于10%的年份只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危机刚刚开始的2009年,另一个是刚刚过去的2013年,增速都是9.8%。简单来说,就是今年上半年8.5%的税收增幅不仅低于世界经济陷入恐慌的2009年,更是创了十几年来的新低。应该说,这么低的增速是超出了大部分人预期的,因为去年的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都呈现出明显的“前低后高”特点,但没想到翘尾因素消失得如此之快。
更何况,8.5%的增长好像还含有“水分”。一是增速较高的税种大多来源于经济存量而非经济增量。比如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增长16.6%,契税增长12.5%。这些税收的增长是无关宏观经济好坏的,因为只要国民手中累积的财富增加,这些税收收入每年都是会稳步增长的。二是有部分税种的高速增长是税务机关人为调控的结果。比如,26.6%的土地增值税增长应该是税务机关加大房地产项目清算力度的结果,而15%的查补税款增长更是税务机关在面临收入压力时所采取的应急举措。
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8.5%的这一数字后面所折射的宏观经济形势确实不怎么乐观。第一,反映实体经济经营状况的三大主体税种增速出现全部下滑,1-6月,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速分别回落0.5、8.9、5.6个百分点。特别是国内增值税,如果按照扣除“营改增”收入的可比口径,同比增长仅有1.4%。第二,分月来看,税收收入呈现增幅回落的态势。虽然二季度的GDP增速略好于一季度,但税收收入的二季度增速却反而比一季度增速回落了3.2个百分点,这不太符合常理。尤其是6月份国内增值税收入在扣除“营改增”转移收入后同比下降4.5%,同比增速由正转负,这是十几年来都没有的现象。这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的“三期叠加”可能还在继续探底。
从分行业的税收数据中,我们更是看到了中国传统制造业和矿产行业复苏之路的艰难。比如,采矿业、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纺织服装业税收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9.5%、13.5%、3.3%和0.7%,煤炭、原油、钢坯钢材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幅度则更大,分别下降48.3%、29.6%、15.7%和7.7%。这些数据说明,始于2012年的中国新一轮“去产能、压库存”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传统制造业和重化工行业产能过剩和投资收益率过低问题依然严峻。
因此,如果不考虑存量税源的增加而带来的财产性税收收入的自然增加,以及税务机关的人为努力,上半年的税收收入增幅应该会是更低,甚至很可能会低于GDP的增幅。在过去的十年中,大部分情况下税收收入的增幅都是GDP增幅的两倍甚至三倍还多,今年的税收收入增幅为什么就会如此地向GDP增幅靠拢呢?这一方面是“营改增”、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政府主动实施“结构性减税”的结果,但笔者以为,这其中可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上半年7.4%的GDP增速可能被高估。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从税收数据中也看到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一是消费呈现稳步增长。1-6月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长8.6%,比去年同期增速加快25.7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汽车制造业税收却实现了20.2%的超高增长;反映居民消费的零售业税收也增长了10.6%。二是互联网、计算机、通讯等IT行业税收快速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计算机和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税收同比分别增长35.3%、16.9%和15.6%。三是第三产业税收增幅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二、三产业税收增速分别为4.2%和11.6%。可以说,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成果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上述的数据分析折射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但由此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当前形势下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底线思维”和“微刺激”的重要性。因为经济增长一旦失速,不仅意味着保就业、保稳定和防系统性风险失去基础,更意味着保财政收入的任务也可能会成为泡影。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