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 陈金保)
近日,《华夏时报》连续刊发三篇评论文章,讨论“谁能替代房地产?”。其核心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放缓,加上工业产能过剩导致的工业投资放缓,是拖累当前GDP增速的最重要原因。由此,“稳增长”的复杂问题就可以转化为一个简单问题,那就是“谁能替代房地产”?文章给出的结论是,消费和出口基本靠不住,因为出口是靠天吃饭,消费是既无可能,也不现实,唯一可靠的还是投资,只是不再是房地产投资和工业投资,而是政府主导下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投资。
一方面,上述文章代表了当前一大部分人的观点,即中国经济复苏仍需要投资刺激。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经济阶段特征和经济转型困境,即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的未来持续增长必须摆脱投资依赖症,但具体到如何摆脱,大家却又没有太多的好办法。不过,笔者关心的问题不是“谁能替代房地产”,而是我们为什么要“替代房地产”?
非要找个东西来“替代房地产”,还是从需求拉动的“增量”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其目的无非还是要“保增长”,可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保增长”呢?是“保8”,“保7”,还是“保7.5”?
前些年,我们有个经验之谈,就是要“保8”,因为大家担心经济增速“破8”后会引发大面积失业,进而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可后来发现,GDP“破8”,甚至GDP跌破7.5,不仅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失业问题,劳动力成本反而不断上涨。所以,大家可能都会问,GDP增速到底到少合适?如果还从“增量”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估计很难有一个答案。
回想过去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的时候,我们担心通货膨胀,担心贸易顺差太大,担心投资增速过快导致经济结构性失衡等等。再看看现在,就业形势良好,出口虽然下降但还是存在贸易顺差,2%-3%的物价上涨也比较温和,百分之十几的消费增长虽说比前几年有所放缓,但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仍属佼佼者。按理说,就业、物价、居民收入、进出口、消费都不错,这其实是以前我们一直追求的经济平衡呀。可为什么投资增速降了点,GDP增速降了点,我们就又开始害怕了呢?
更何况,在那些“降”的数据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结构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以财政部刚刚公布的1-6月的税收数据为例,虽然采矿业、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纺织服装业税收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9.5%、13.5%、3.3%和0.7%,煤炭、原油、钢坯钢材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48.3%、29.6%、15.7%和7.7%,但金融、商业服务、互联网、计算机、通讯等高端行业税收呈现快速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计算机和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税收同比分别增长35.3%、16.9%和15.6%。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税收增幅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二、三产业税收增速分别为4.2%和11.6%。可以说,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成果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因此,争论中国经济增速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可能真的意义不大,关键是让老百姓觉得生活过得开心。记得我刚刚看到一篇媒体报道,说的是记者们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的生活体验。美国今年的经济算复苏的很不错,也就3%左右;欧洲大部分国家今年经济增长能由负转正就谢天谢地了;日本顶多也就增长1%左右。大家想象中这些国家的老百姓生活过得肯定很惨,可事实却远非如此。记者们发现当地人的日子照样过得有滋有味,吃吃喝喝,休闲娱乐,一样都没有耽误。
笔者倒不是说在中国当下投资不重要,而是想说靠投资拉动当期经济增长的思路不可取,因为靠投资拉动当期经济增长依赖的仅仅是投资的“增量”。过去,我们一讲到刺激经济增长,想到的就是投资增长、货币增长,这些都是“增量”思维,是凯恩斯主义救市思路。这会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是非市场主导下的投资会导致投资效率下降;二是不断货币放水会加大债务风险。
中国经济的短线问题是依靠“微刺激”来摆脱经济硬着陆的预期,以时间换空间,以增长促改革。但中国经济真正的挑战是中期问题,这靠弄个东西来“替代房地产”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尽快扭转“增量”思维,尽快转变到“存量”思维上来。
环顾当下,“存量”改革的可行路径有以下几个:第一,建立以市场起决定作用的资源配置框架,让僵尸企业该倒闭的倒闭,该重组的重组,加速传统制造业的去产能过程,盘活存量资产。第二,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领域,扩大民间资本话语权,让资本利润率来决定投资方向,以提高增量投资的效率。第三,加速推进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同时建立适当的金融风险隔离墙,将信用加速导向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向,形成长期有效供给,并在短期内对冲过剩部门和高负债部门投资和产出萎缩的冲击。第四,强化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盘活财政存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