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本的产业实力远在中国之上

(赵晓 史贵存)

 

    最近,我参加了一档关于“中日钓鱼岛纷争”的电视节目,与不同领域的朋友一起讨论钓鱼岛问题。解决钓鱼岛主权纷争有什么可行办法?中国抵制日本经济会不会两败俱伤?在钓鱼岛主权纷争中,中国有什么可以打的经济底牌?这些问题随着钓鱼岛纷争的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

    围绕钓鱼岛问题,除了军事力量外,中日两国实力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经济领域的竞争。一提到日本经济,大家容易习惯性地想到两个过往事实:第一,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老二;第二,日本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好像至今还没有彻底从泥潭中走出来。日本GDP增长今年一季度刚刚由负转正,但却又预计三季度将再次转负,四季度预计也只能增长0.1%。今年8月日本制造业景气指数更是环比大幅下降,其中钢铁、化工和汽车行业的情况较上月继续恶化。日本当前经济的持续不振和糟糕表现容易给国人留下日本经济已经不行的印象。相比之下,即使在经济非常困难的当下,中国7.6%的经济增长率也大有把日本经济“拍打在沙滩上”的豪迈气势。事实果真如此吗?

    笔者要强调的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便在“失去的二十年”中,如果考虑到由于日元升值的影响而改用用美元来计价的话,日本的房价和股价并没有下跌。而且,日元的升值反过来促进了其产业升级,迫使其低端产业链外移,集中精力发展“高精尖”产业。不仅如此,日元升值也为它在海外收购企业降低了成本,帮助了其在海外投资、并购资源性矿产。由于日本企业占据着制造业的上游,日元升值带来的益处远远超过其带来的损失。

    而且,日本国内经济的现时“不景气”也不能说明一切。日本作为资本输出国,其产业链布局早已遍布全球,像毛细血管一样汲取着各国经济发展的“营养”。日本素有“制造业的天堂”的美誉,“日本制造”一直也代表了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品质,其产品在很多国家都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被世界消费者所推崇。可以说,日本企业是在国际市场上赚钱的,日本的经济实力也并不完全体现在其国内。要知道,日本的GDP只占GNP的40%。

    当前,日本处于成熟工业化阶段,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日本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常态化发展阶段,民众追求的不再是财富积累,而是生活品质;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日本的工业基础坚实,拥有完善的产业结构和稳固的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分工精细,这些都非我们短期内能及。另外,日本经济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方面都做得最好。不仅在高端制造业,即使在农业、食品加工、日用民品加工等低端领域,日本也可以形成比较良好的自我供给,同时能够满足出口需求。

    再从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很多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日本;反过来,日本经济却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日本在全球市场的投资规模巨大,不仅在传统市场(例如,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而且在新兴市场(包括越南、蒙古等国)都有很多的产业。另外,日系企业产品在中国存在的规模远大于想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抵制日货”肯定也是一柄双刃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与上年同期比,9月份国产日系品牌乘用车销量下降 40.8%。我们也要看到,9月汽车产销累计增速在连续8个月提高后首次出现回落。中汽协认为,日系车销量大幅下降,是市场整体低迷的最主要原因。可见,抵制日系车的同时也拖累了中国的汽车产业整体发展。

    除了在经济的直接竞争上领先我们之外,日本还善于理解和运用他国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并合理利用规则来钳制对手,这也体现了其强大的综合竞争力。例如,日本在华企业通过申请专利来布控两国的商业竞争,日企专利已牢牢吸附于中国经济,尤其是在关乎未来发展的高科技领域,各项握于日本企业之手的技术专利正在形成一道道中国企业发展的门槛。对中国企业而言,想真正抵制日本经济渗入确实很难。

    有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共有有效发明专利69万余件,其中,日本在华有效发明专利15.314万件,占到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1/4,是美国在华企业申请的2.31倍,是韩国企业的5.24倍。日本相当重视本国和他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运用,在华申请量自 2006年起保持了25.1%的年均增长率。

    除发明专利以外,在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领域,日本也占据国外在华申请数量前列。与日本企业在华申请的有效专利相比,他们的工厂、产品所体现的有形资产不过是九牛一毛。通过在华的专利布局,日本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量成果输送回国。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经济迟迟不能走出低谷,但其经济增加值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却始终处于世界前列。通过这种方式,日本不但保持了很高的投资收益,同时在保证持续创新的情况下维持了这一“国家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另外,当前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新变革,在未来,中日两国的经济竞争仍将持续。继2009年日本政府推出“新增长战略”之后,今年7月野田内阁又提出“日本再生战略”。战略中重点关注国内需求,把与提高生活水平、活跃全国和地区经济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以及作为这些领域承担者的中小企业作为“日本再生的4个项目”的战略重点。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改革开放的中国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都选择了“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今天,日本已经通过精心布局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借助技术创新和产业资本的优势迅速开拓了海外市场,并掌控了世界经济的命脉。中国则依赖于“出口导向型”经济,虽然成就了“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但一时还很难摆脱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阴影。这样相比之下,不得不承认,日本的产业实力确实远在中国之上,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潜心走好自己的产业链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之路。

    

   (本文尚未发表,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kimbo_chen@126.com

话题:



0

推荐

赵晓

赵晓

33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世界银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