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断开政府“救市”的奶    

(赵晓 张娜) 

    ---------------

    2013年一季度GDP增长7.7%,低于市场预期的“返8”,对中国经济走向的悲观论断一时满天飞。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受到美、欧、日经济复苏疲软的影响,消费又未出现明显改善。无奈之下,似乎又到了政府出手加大投资,或出台各种刺激政策时候了。

  于是,企业开始呼吁政府“救市”,希望政府“降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税”以增加企业的赢利能力,“投资”以提振市场需求。

  中国的经济怎么了?中国的企业怎么了?是不是一到经济低迷,就只有祭出政府“救市”的大旗方能度过难关?经历了2008年4万亿的救市后,我们的企业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是不是又走进了一个“刺激”、“恢复”、“低迷”、“再刺激”的怪圈?经过了30年的改革,我们的企业是否依然还躺在政府怀抱中,成了等待“喂奶”而不能承担市场风雨的“温室宝宝”?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去解析。

  宏观层面上,政府对唯GDP论的绩效考核制度有了路径依赖,“凯恩斯主义”已然成为了刺激经济的理论法宝,而未来这一政策恐将难以为继。凯恩斯主义带来的后果有三个:一是在战略上照顾眼前却为将来留下无穷后患;二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把政府职能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三是颠倒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导致增长陷入投资依赖症。不可否认,政府救市的确会有短期效果,不幸的是“短期”太短,在还来不及退出救市政策的时候,问题就发生了。 “是药三分毒”,随着时间的发展,“投资后遗症”慢慢显现,成为考验未来执政者智慧的一道难题。

  除去“投资”这一法宝外,“降息”、“减税”也是企业翘首以待的“甘霖”。客观地讲,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降息”的确能够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在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下,效果似乎并不那么乐观。据了解,国内银行的信贷投向基本上流向了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一直不能够按照标准贷款利率去预估,加之民间融资的壁障短期内仍很难打开,因此“降息”并不是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的救命灵药。而“减税”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众人的想象,不减支就难以减税,政府边界的无限扩展让这一进程步履维艰。

  微观层面上,企业唯有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断臂求生,主动创新转型,才能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笑傲风云的宠儿。

  企业的抱怨,其实仅仅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思维表现。事实上,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企业或多或少都在面对。人力成本高涨,难道发达国家人力成本低?世界需求不振,难道仅仅拖累中国市场?客观来看,当前中国企业在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才正是企业需要不断修炼的地方。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工业产业链必然会进行转移,这是不可回避的趋势。中国必将同时面临劳动力成本更低国家的竞争,以及发达国家在优势领域的竞争。从目前来看,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上有一定积累的企业,如华为、联想。与其抱着脑袋假装看不到或等待政府救市,不如积极行动,主动转型,否则救得了今天,那明天呢?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政府的作用。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变化的过程中,政府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未来,制定更符合中国长久发展的方针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来支持、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这才是企业之幸,国家之幸。

话题:



0

推荐

赵晓

赵晓

33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世界银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